二、学术机构与学术刊物
基于国家政治发展的需要,比较教育学术机构和比较教育学术期刊得以产生。以北京师范大学为首的一批高校开始着手创建外国问题研究专门机构,《外国教育动态《外国教育资料》以及《日本教育情况》等专业期刊相继出现,初步构建起中国比较教育学的学术交流框架。
(一)成立专门研究机构
20世纪60年代,中国同世界各国的交往变得日益密切。党和教育行政部门更加关注国外教育的发展和教学研究工作,我国逐渐产生了一批专门研究外国教育问题的学术研究机构或研究室。1961年9月,中共中央批准试行《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校六十条”)。为了有效推进“高校六十条”的实施,全面提升中国教育质量,中国开始着眼于建设比较教育学研究机构。①
1964年2月,教育部批准在北京大学设立外国高等教育情报资料室,以及在清华大学设立外国技术教育情报资料室。②这些资料室的任务在于收集、整理、编译外国高等教育以及中等专业教育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向方面的教育情报资料,供领导研究参考。③同时,教育部直属的高等院校也开始招收专门研究外国理论与现状的研究生,助力比较教育学术研究。同年5月,国务院外事办公室以及中共中央国际问题研究指导小组共同批准了教育部印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建立研究外国问题机构的报告》,再次明确强调为配合当时国际斗争的需要,要求中国高校能够建立一批专门研究外国教育的学术机构。在此背景下,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了外国教育研究室,华东师范大学(1972年与其他两所院校合并更名为上海师范大学,1980年又改为原名)成立了西欧北美教育研究室,吉林师范大学(1980年更名为东北师范大学)成立了日本教育研究室和朝鲜教育研究室,河北大学成立了日本教育研究室。①这些研究室翻译外国教育资料,以供相关部门参考。其中,北京师范大学任命欧阳湘教授和符娟明教授为外国教育研究室主任和副主任。1965年12月,北京师范大学整合四个研究机构成立了外国问题研究所,谢芳春先生担任所长,刘宁和顾明远先生为副所长,并下设四个专门研究室,即苏联哲学研究室、外国教育研究室、苏联文学研究室以及美国经济研究室。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