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读写能力的发展
第一语言的诱发机制
心理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学知识是从输入信息中提取的、隐含的结构规律中获得的(Ellis,2002)。由此来看,语言是一整套形态与功能的关联(van Valin,1991),语言的习得则是通过对形态与功能之间对应关系的经验积累,内化这些关联(MacWhinney & Bates,1989)。接触某种特定对应模式越多,对这类元素间对应关系的认识就越稳固。语言学习并非一种“全无”或“全有”的过程,而是一种从“有意识地努力”逐步过渡到“潜意识自动执行”的过程,语言学习的结果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止状态,而是一种不断变化的动态。当对某一特定形态与功能对应关系的运用成为一种自动行为,我们便可认为这种对应关系达到了内化程度(Logan,1988)。
鉴于以上观点,语言学习的迁移可以被理解为,后期习得的(如第二语言)语言信息输入自动激发了先前建立的(如第一语言)语言对应模式。从这点出发,语言学习迁移的发生并不以学习者的意志为转移(非意志的),也不容易控制(非选择性的)。因此,当前对于语言学习迁移的理解是建立在以下假设基础上的——即第二语言的对应能力来自于第一语言对应能力的迁移,以及第二语言信息的输入这两者之间跨语言的相互作用。通过在新语言里积累经验,这种对应能力进一步发展演变成第二语言的能力,同时体现了既存在于第一语言又存在于第二语言的形态与功能的对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