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城郊某处,林木葱郁的山上竖立着一连串简洁的木制鸟居——立柱上方横贯着一根略带弧度的横梁。穿过这些鸟居,在林间拾级而上,便可抵达山上一处空地,那里建造着一座四面通透的亭子:神社。神社看起来质朴简单,竹木搭建,茅草覆顶,形式优雅的桑布条随风飘摇,以作装饰。神社内没有神祇的画像或塑像可供参拜,只有用以供奉自然的灵性,如山风吹过林间时的轻响,乌鸦聒噪的叫声,还有近旁泉眼的涓涓水声。
神社是神道教的建筑,这是日本最古老的宗教。最早的神社只不过是一堆石块或是一棵树,人们认为“神”在此居住,所以前来参拜。与风吹沙丘的原理一样,日本岛上最古老的艺术作品也都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创意。各种陶罐和器皿上装饰着奇异的贝壳图案和绳纹,这些都出自绳纹时代——公元前14 000年最早出现在日本岛上的人类文明。
数千年来,这些狩猎-采集文明的人类制造出了许多精美的陶罐,有些形似火焰,有些则是人形,罐身装饰精美繁复,洋溢着内在的力量。这些陶罐承载着古老而悠长的岁月,形态也逐步演变,仿佛记录着地质与气候的缓慢变迁。它们也记录下了公元3世纪中期的一场突变,就在这时,一种全新的陶艺形象出现了。这类绘画通常与墓葬有关,象征着更广阔意义上的稳定与持久。与之相关的文化形态以稻田与稻米种植为基础,还懂得用青铜锻造农耕工具、兵器、铃铛和镜子。这些圆柱形的陶罐与器皿常被制成人、动物、房屋或者船只形状,然后被放置在墓地里,以表明墓主的身份——这一时期的日本岛尚未出现文字。这些“埴轮”(haniwa)土偶并不显得阴郁,反而焕发着乐观的气息,就像古代西非墓葬中的“诺克”陶俑。公元5世纪前后是埴轮土偶的巅峰时期,有一尊形态欢脱的土陶狗俑,通身上下洋溢着乐观与机敏,不带有任何宏大高远的宗教情怀。这代表了一种对待死亡的态度,即没有任何虚荣或情感的负担,坦然接受生老病死,将其视为一种自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