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轶事还告诉我们:在当时的官场内部,许多事情永远是“表里不一”的。
我们可以再通过《三国志》中另外一位大名士杨俊的遭遇来加深印象。
(魏文帝曹丕)车驾南巡,未到宛,有诏百官不得干预郡县。及车驾到,而宛县令不解诏旨,闭巿门。帝闻之,忿然曰:“吾是寇耶?”乃收宛令及太守杨俊。
杨俊和宛县令没有主动做好迎驾工作,信了“有诏百官不得干预郡县”的虚文,末了竟遭斩首之刑,你说他俩是冤枉不冤枉呐?
两面下注,长线投资
汉末三国时期是旷日持久的大乱世。在这样的乱世谋生存求发展,尤为不易。其中各个家族为使自身长久安全,通常会使用“两面下注、长线投资”的深远方略。而且,这样的实例可谓是不胜枚举。
汝南袁氏一族自汉末以来,为免宦党政争之害,一方面使偏房庶子袁赦净身进入禁省,官居中常侍;另一方面又使嫡传子弟袁隗、袁逢等从政于朝,位列三公。这样一来,他们外有袁隗、袁逢以清流面孔而坐镇,内有袁赦以近宦之权而暗助,所以能做到“累世台司、富贵绵绵”。甚至在两次波及千百户名门世家的大规模“党锢之祸”中,袁氏一门也仍是安若磐石、毫发未损。
再如颍川荀氏,自命为“荀子之后”,素为儒林之冠;他们族中亦是做了两手布局,荀彧全力辅佐曹操以安汉平乱,其兄荀谌则为袁绍之谋主而纵横河北,然后居中择全胜者而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