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2月31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日制普通中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的十项规定》(试行草案),指出不能只抓升学,忽视对劳动后备军的培养;只抓考分,忽视德育和体育,忽视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只抓少数,忽视多数;只抓毕业班,忽视非毕业班:只抓高中,忽视初中等现象,要求改正。
1985年5月27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于是素质教育就被提到议事日程。
2.适应时代发展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
素质教育提出的第二个历史背景和重要原由是,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国民素质。20世纪80年代以前,虽然“素质教育”一词未见正式文件,但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国民素质是中央领导和各级教育部门经常关注的问题。1985年5月19日,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条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以后其他许多文件都提到提高民族素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