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雨的早晨》
(乙)起来正六时,天还未晴,开窗一看,湿而且重的温风就迎面吹来。花坛的花枝上都带着水珠,知道昨夜大雨。蔷薇已落了许多。这蔷薇是今年正月里亲自种的,前天才开,不料就落了。有几瓣还乱落在花坛外,沾着些泥土,这大约是昨夜风大的缘故吧。
油也似的雨,丝丝地亮晶晶地,从檐口挂下,不从檐口去看,却看不出。罗岩山山腰以上放着破絮似的云,天恐一时不会晴呢。铅样的湿烟,低低地笼罩湖水,一切沉滞得如在水银中一样。唉!真令人闷极了。
上面二例,(甲)只述目见的光景,(乙)则于述光景以外,又加入作者自己的解释或说明。读者读了,不消说,是取前者不取后者的吧。因为前者比较地能把印象传给读者,且所传给于读者的只有印象,所以读了容易感染。至于后者则像以谆谆的态度教示读者一样,读者读了很感着不自由,且因所传给于读者的不止印象,还夹杂着许多不相干的东西,所以印象也就不能分明地传给读者了。
我国旧式文字中往往以作者自己的态度,强迫读者起同感。如叙述一悲事,结尾必用“呜呼,岂不悲哉!”叙述一乐事,必要带“可谓乐事也已”之类。其实这是强迫读者的无理的态度。悲不悲,乐不乐,读者自会感受,何必谆谆然教诲人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