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十分重视“人各有志”的。从流传至今的古籍中,我们可以知道:《尚书·舜典》有“诗言志”的记载;《礼·乐记》有“丝声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之说,《诗经·关睢·序》亦云:“在心为志”等等。
孔子常常和他的学生们“言志”。在他的许多谈话中,总是引导学生们立足于现在而面向未来,确立远大的志向,树立人生的目的和理想,作为个人一生立身行事为之努力奋斗的方向。他认为,“立志”是重要的起点,但要坚持和实现其志向,却并不是容易的事。立志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少年时期确立志向之后。要经过长时期不懈的学习、修养,才能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为达到高度自觉的境界,这表明了道德教育的长期性、阶段性和终身性。
常言道:“疾风知劲草,严寒见松柏”。
孔子以“松柏”比喻仁人志士,颂扬它们处于恶劣的环境中却奋力抗争而坚强不屈的宝贵风格。教育学生处于逆境时不要失掉道理,处于顺境时也不要离开道义,要有较高的思想境界,把道德理想放在第一位,把个人幸福置于次要地位,当生死荣辱发生矛盾时,宁愿光荣而死,不肯屈辱而生,不能把追求个人幸福看成道德行为的唯一标准。他对仲由穿着破旧丝棉袍子,同穿着狐貉皮袍的人一道站着,而不认为可耻的作为,大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