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春秋战国私学的兴盛
夏、商、周“学在官府”,教育被少数人所垄断。通过官办的学校培养政治、军事、文化人才,成为人才成长的主要途径。春秋战国,王室衰微,诸侯强大,礼崩乐坏,政治舞台上出现了五霸七雄的激烈斗争,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诸子百家。当时“圣贤不明,道德不一”[33],新旧交替,无所遵循。“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34]各级各类官办的学校,从地方的庠序,到诸侯的泮宫,乃至天子的小学、大学大都日益衰落,废坠无闻。“学校不修”,“人废学业”[35]。“天子失官,学在四夷。”[36]私人讲学和私人养士之风日益兴盛。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局面被打破了,学校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学者聚徒讲学,士人择师从学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风尚,我国历史上的学校教育进入了一个颇具特色的历史阶段。
一、孔子办私学
人们常说:“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办私学的人。”其实不然。大概早在春秋中叶,私学就已经出现。到了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私学已有相当的数量和一定的规模。
据《吕氏春秋·离谓篇》记载,法家的先驱邓析为了宣传自己编著的《竹刑》,就曾在郑国办过私学:“民之献衣、襦袴而学讼者,不可胜数。”只要交纳一定的学费,他就可以向他们传授法律知识。邓析死于公元前501年,他办的这所私学很可能早于孔子的私学,或者与孔子的私学大致同时举办。